据报道,到年底前,北京18个区县45万公务员将结束公费医疗,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其原则是不降低公务员原有待遇,各区县建立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国家对公务员实行医疗补助。
我国现行医疗社会保障有四种形式: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语境下,“公费医疗”无疑是含金量最高的体系。这个于计划经济时代滥觞、由政府斥资支撑的体系一直鹤立于其他体系之外,在公平与效率不可偏废成为共识的当下,“选择型”制度安排因两者俱失而饱受诟病。
公费医疗,由政府大包大揽,其效率痼疾已日益呈现:管理失灵,漏洞百出,浪费医疗资源。而数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的结论,更平添了公众对医疗体系公平性的焦虑,张扬了改革的诉求。在这种大背景下,北京18个县区45万公务员告别公费医疗,把盘附于身份之中的特权剥离出来,并轨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之中,值得我们投以期许的目光。它给公众描摹了一幅重塑合理的制度安排,提高制度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并实现制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远景。
审视北京区县的改革之举,“国家对公务员实行医疗补助”这个“尾巴”容易引起期望一步到位的改革激进派的不快。让步也许是一种无奈,毕竟要动他们的“奶酪”并非易事,正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纳税人付出一定的“赎买”成本来降低改革的阻力,未尝不可以视之为以退为进之策,毕竟用渐进式改革保障稳健推进还是符合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这也是国际的普遍做法,政府雇员全部参加整个社会统筹的医疗保险,政府再帮他买额外的商业保险。
直面改革风险,作出适度让步,并不等同于我们已经完全认可这个改革方案,更不意味着我们从此放弃对改革进程的关切。换句话说,此项改革的演进与走向比起点更重要,更需要各方为之付出努力。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补上,使之茁壮。怕只怕抱残守缺,无所作为,使前期的改革成果化为乌有。如果改革最终出现这种局面:公务员既享有基本医疗保险,又额外得到政府的货币补贴,使之保障水平雄踞职工和居民水平之上,换汤不换药的改革将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放眼许多地区的“车改”现状——车补照拿,公车照坐——便是殷鉴。
在公权处于自说自话的情形下,意欲降低公务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而向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看齐之路山重水复,胜算不大。对此,不必悲观,我们还可以找到一条路拉近两者距离,填平两者鸿沟,那就是在高水准一方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不断拉升职工与居民基本医保待遇,使之渐趋公务员水平,保持合理差距。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制度的整合,即公费医疗与基本医保走向统一,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走向统一,最终实现新医改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并且覆盖城乡居民。
从1998年国发23号文终结福利分房到今天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无不昭示着计划经济时期具有“多福利、广福利”特点的党政机关福利制度正在转型,散发着浓重“官本位”气息的传统福利性实物配给制度正被公务员福利货币化所替代,这是完善现代公务员制度、政府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拓展联想,公务员养老制度会不会是下一个有待攻克的堡垒?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