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基本药物制度目前主要定位于基础医疗市场,业内人士认为,要充分发挥这一制度在促消费上的作用,尤需加快基层医疗体系建设。
一直以来,“看病贵”都是导致居民不敢消费、无钱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此次医疗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方案终于在近期出台,有望保证基本药物的足量供应和合理使用,改革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机制,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国内居民消费。不过,由于基本药物制度目前主要定位于基础医疗市场,业内人士认为,要充分发挥这一制度在促消费上的作用,尤需加快基层医疗体系建设。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在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中,医疗保健的支出比重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在医疗保健中,药费支出负担又往往占据半壁江山,再加上医保体系不健全,我国居民至今仍存在“因病返贫”的担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加大储蓄,不敢、不愿消费。因此,当前拉动居民消费以及改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问题,都离不开解决“看病贵”的难题。而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出,正是针对于此。
近10年来,我国药品降价次数并不少,但广大居民还是觉得看病贵。人们普遍认为,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用药结构变化,临床用药不合理,药价不合理;另一方面,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个人药费负担加重等。而新公布的基本药物制度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
其一,方案提出,由发改委制定基本药物全国零售指导价格。制定零售指导价格要加强成本调查监审和招标价格等市场购销价格及配送费用的监测,在保持生产企业合理盈利的基础上,压缩不合理营销费用。鼓励各地在确保产品质量和配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探索进一步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的采购方式,并探索设定基本药物标的价格,避免企业恶性竞争。
一般而言,过去流通环节所带来的药品加价率可能达到25%到30%,甚至更高。卫生部有关人士指出,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根据国家物价主管部门的初步测算,通过控制流通环节加价,这次基本药物价格平均降幅约在10%左右。而通过实施“基本药物在基层实施零差率销售”,还能取消15%的药品加成。两者相加,至少能减少药价的1/4。
通过在基层医疗机构推行零差价销售,降低药品价格,还能带动目录中一些OTC药(非处方药)在药店的零售价格下降。
此外,从这次规定的基本药物通用名来看,主要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普药为主,价格和利润都并不高。在主流医院的销售额中一般只占1成左右,大部分主流医院都习惯于开大处方、做大检查、使用新特药,以获得更高利润,因此患者甚至只是感冒就需要花费上百元的医药费用。方案对此就硬性规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医疗机构使用高价药治病的冲动。
其二,在解决个人药费负担过重的问题上,方案要求“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近期有研究表明,完善医疗保障机制有助于拉动居民消费,例如,参加了新型农合医疗后,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显著增加了6%-7%。
其三,由于药品招标方式、流通方式、医保报销方式等改变,过去药品市场以市为单位,全国被划分为几百个相对封闭的市场,运营成本很高的情况将会逐步改变。市场统一程度必将提高,一些医药企业也将通过产品创新、质量提高等办法,加大行业和产业整合,改变过去整个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提高了居民医药消费的质量。
有权威人士预测,在基本药物目录全面落实后,仅在药品消费上可望出现每年1600亿~1700亿的增长,诸多制药企业也将从中受益。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基本药物制度尚在启动阶段,从2009年的药品目录来看,一是品种不多,某些品种在某些地区还难以满足需求,这需要在以后逐步扩大范围;二是多属于低端产品,这类药即使要求主流公立医院配备,也不一定符合医生的临床用药习惯。因此,政府如何通过改革公立医院体制,并给予适当补贴、激发主流医院用基本药物的积极性十分重要。此外,基本药物的使用定位主要在基层医疗体系,如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当前在很多地区,这样的基层医疗机构还没有建立完善,建成难度较大,这更需要地方的政策支持。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